3800亩的果园环绕村庄;青砖黛瓦的农家别墅群;梨园风光主题公园里,健身氧吧、亲子乐园、明清风格的仿古牌坊……国家级生态村大丰市大中镇恒北村,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30多年前带领大家种下恒北村第一棵早酥梨树、今年已72岁的退休村干部季顺和说,有今天的恒北村,这辈子值了!
他所说的“值”,是指恒北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相继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还有各大网站的显著位置。
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关键在县
三组村民胡俊宽告诉记者,最近,我们村喝上了与大丰市区市民同质同价的自来水。
与他家同时受益的农民有50万之众——大丰在苏北率先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被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评定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
曾担任过一村办水厂负责人的明中乔坦言,过去,我们曾想方设法解决水质差、水压低等问题,但对于小水厂,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丰市委书记倪峰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关键在县。所以,县一级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应大有作为,我们县就搞了城乡规划、供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七个一体化’。”
2010年,大丰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综合奖补办法,下拨统筹城乡发展启动资金,专门用于发展乡村重点项目。从2010年起,连续3年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头号工程,累计投入6.6亿元,包括农户的水表,全由政府“买单”,没让老百姓掏一分钱。
漫步恒北村,难得见到一点垃圾。原来,他们邀请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规划设计院,设计恒北村发展规划。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投资了1.6亿元,实施村基础设施、景点打造等工程,垃圾处理已“全覆盖”了。
城乡统筹光指望上边拨款不行
二组村民王祝汉家5口人,儿子在上海打工,媳妇在工业园上班。他和老伴种了9亩多田,全部栽上了梨树和柿子。树下套种辣根(出口)、大蒜卖钱,就把农药化肥的开支解决了。收下的果子80%卖给村合作社,年收入约6万元左右。
有没有卖果难?女村支书李晓霞说,恒北村3800亩都种了果树,生产的早酥梨,1999年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二等奖,接着注册了“麋鹿”牌商标,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证书的果品之一,不愁销。
大中镇党委书记董坤说,城乡统筹光指望上边拨款不行,村民得有增收项目。镇里扶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销售模式,使恒北村的早酥梨远销东南亚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利用恒北是国家级生态村,发展有机果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梨园衍生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达到18850元。
“良好村风和现代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陈红梅是名村医,卫校毕业后,在恒北村已生活和工作了17个年头。为什么没考虑离开恒北?陈红梅说:“城里有啥,我们村就有啥。”
陈红梅的话并不夸张。
去年3月,恒北一次性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此后,规划占地37公顷,总投资1.1亿元,建设双拼、独栋、联排、多层的恒北新村。目前,首期52幢116套别墅已交付使用,并配套了道路、管网、绿化、亮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
村里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保障工作站、专业合作社洽谈室、技术培训中心、村卫生室等,全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能适时报销50%。
在恒北村主要道路口,都有一块宣传标语牌:“要想路好走,大家齐管好,门前不堆草,事故自然少,家前屋后扫,垃圾池里倒,河塘整治了,绿化同期搞,恒北新面貌,全靠党领导。”牌子出自村农路管护员胡俊宽之手。胡俊宽牵头成立了由8名热心村民组成的劳务队,长年活跃在沟河清杂、绿化修剪一线。他拿出一个红皮信封,告诉记者,良好的村风和现代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一次他规劝有不良卫生习惯的村民反被辱骂,镇里给他发了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