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名牌网。今天是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政策法规 权威查询 会员单位 名牌研究 质量安全 联系我们
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前公示
声明
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绿色建材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
4月8日开始报名!东南大学202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返回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行业增速止跌回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面临资金难题
点击数:405 【字体: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外部冲击之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也进入了寒潮期。自2011年9月起,产业规模增速逐步放缓,改变了从2010年3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持续近18个月的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012年以来,产业规模增速放缓幅度陡然加大,与过去五年相比仅好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水平,各月累计销售产值同比增长水平仅保持在11%左右,在5~8月更是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最低点一度跌破10%,下滑至9.9%。
  产业规模增速呈现止跌回升迹象,在2012年11月份上升至11.6%,且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自三季度以来有所向好,但制约增长的各项因素依然存在,集中表现为企业开工不足和部分重点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如电子材料行业有10%~15%的企业全面停产或倒闭,80%的多晶硅企业限产、停产或倒闭;整机厂商普遍削减上游订单,电子元件产量增速已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等。赛迪智库研究指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销售产值增速不会超过12%,如无确切市场利好出现或有力措施出台,2013年的产业规模增长亦不会显著高于此水平。
  产销增速呈现趋稳态势 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产销增速呈现趋稳态势。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实现销售产值76330亿元,同比增长11.8%,比1~10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11月销售产值增速比上月提高4.4个百分点。1~10月,全行业实现收入67347亿元,增长8.6%;利润2214亿元,下降4.1%;税金1030亿元,增长12.5%。
  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一是利润降幅逐月收窄。从2012年年初的下降43.2%,收窄至年中的下降14%,到10月底的下降4.1%。二是亏损面有所下降。1~10月全行业共有亏损企业3911个,比上半年减少342个企业,亏损面达到23.3%,比上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35.5%,比上半年下降5.6个百分点。三是全行业实现利润率3.3%,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去库存化临近尾声。1~10月,全行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增长3.6%,比2012年年初的12.4%下降8.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2年1~11月,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696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9.7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工业投资14.8个百分点。1~11月,电子信息产业形成新增固定资产4548亿元,同比增长10.8%,低于上年同期68.8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继续提升。2012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0685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5273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1~9月提高0.6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3.9%;进口4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0月提高1.0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的26.7%。11月当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76亿美元,增长9.2%;进口488亿美元,增长4.3%。
  通信业保持增速领先 软件业保持平稳增长
  通信设备行业增速持续保持领先。2012年1~11月,通信设备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12100和6293亿元,分别增长18.0%和20.0%,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6.2和10.2个百分点。1~11月生产手机10.4亿部,下降1.1%;移动通信基站10310.6万信道,增长36.8%;程控交换机3112.1万线,下降27.7%。
  电子器件行业比重提升。自2012年8月以来,电子器件行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月度增速一路走高,连续4个月月均超过20%,11月二者增速分别为27.2%和32.8%,达到自2012年年初以来最好水平。截止到11月底,电子器件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为12595和8102亿元,分别增长16.7%和14.8%,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4.9和5.0个百分点;电子元件行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9.7%和7.4%,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1和2.4个百分点;1~11月生产集成电路898.8亿块,增长11.6%;半导体分立器件3801亿只,增长0.2%;电子元件23181.3亿只,下降1.8%。
  家用视听行业稳步回升。随着能效补贴等惠民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进入2012年下半年,家用视听行业生产增速连续6个月逐月回暖,11月,家用视听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增长17.2%,比6月提高12.6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家用视听行业实现销售产值4827亿元,同比增长9.0%;出口交货值2326亿元,同比增长0.8%,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生产彩色电视机12515.3万台,增长9.1%,其中液晶电视增长11.2%,占比83.4%;CRT电视下降40.2%;PDP电视下降26.4%。
  计算机行业生产增速低于平均水平。2012年1~11月,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为20461亿元和15475亿元,分别增长11.1%和10.1%,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0.7和0.3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生产微型计算机31446万台,增长10.6%;笔记本电脑增长8.7%;数码相机6648万台,下降4.6%。
  软件业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1~11月,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1~10月提高1.5个百分点,比电子信息制造业高15个百分点,但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其中11月完成收入2377亿元,同比增长41.4%,达前11个月最高水平。前11个月信息技术服务收入比重达到51%,增速达27.2%。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在有利的产业政策带动下增长步伐加快,2012年1~11月实现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34%,高出上年同期10.4个百分点;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持续高速增长,实现收入3788亿元,同比增长34.3%。在工业形势企稳向好、两化融合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速逐步加快,2012年1~11月实现收入3558亿元,同比增长35.5%,高出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软件产品收入继续保持23.8%的平稳增速。
  内销市场表现乏力 外资企业反弹加快
  内销市场表现乏力。2012年1~11月,实现内销产值34130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下降17.0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42201亿元,同比增长9.8%,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内销降幅比外销降幅快11.8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内销对全行业生产的贡献率为53.2%,比上个月下降5.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增速下滑,东部地区小幅回暖。2012年1~11月,中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为6804和2475亿元,同比增长38.5%和98.1%,比2012年年初分别下降26.5和3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为5246和2555亿元,同比增长40.4%和8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6和72.9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东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为62931和36724亿元,增长7.9%和4.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和5.7个百分点,但销售产值增幅比2012年年初和年中分别增长4.2和0.9个百分点,呈现小幅缓慢爬坡迹象。2012年1~11月,东北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增长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3.0%。
  外资企业反弹加快,内资企业比重提高。2012年11月,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出口分别增长12.8%和15.7%,是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突破个位数增长,比10月分别提高6.1和13.5个百分点,位居当月反弹之首;内资、港澳台资企业销售产值比10月分别提高1.6和4.4个百分点。2012年1~11月,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123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全行业比重28.9%,比年初提高0.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7.6%和5.7%,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4.2和4.1个百分点;港澳台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538亿元,增长14.0%。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社会投资进入停滞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国家财政资金大力投入,但更需要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近2~3年的社会资金流向来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得到了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等热点领域,2011年的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增速一度超过110%。但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以及产业自身深层次问题的逐渐凸显,却有可能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众多领域在2013年面临着难以吸引社会资金的问题。
  第一,缺乏短期可以形成大量产值的热点领域。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相继投产,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洗牌”阶段,LED市场全面启动仍有待时日,除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外,社会资金的选择已不是很多,而对于智能终端的投资又绝大部分集中在不能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征的整机组装环节。
  第二,仍然没有形成可靠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尚没有一家大型IT企业能够以云计算或物联网的相关领域作为主要收益来源,两者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财政投入,以逐利为导向的社会资金缺少进入理由。
  第三,投资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存在缺位。太阳能光伏行业和LED行业的投资过热已引起社会资金警惕,但资金配置完全依赖于市场化机制,就很难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形成宏观的投资思路,而目前国家在此方面又没有相关的规划引导,产业未来增长点尚不明确,社会资金在进入时会愈发保守,拖慢投资增速。
  启动内需市场尚缺有效政策手段
  尽快启动内需市场,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减轻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程度、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途径,对于太阳能光伏、LED等亟待扩大应用市场空间的行业而言,更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启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内需市场方面,所采用的政策手段相对单一,从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均是集中在消费者市场,将个人消费者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载体。这样至少会形成两方面的问题,在2013年阻碍着内需市场的启动和扩大。
  一方面,启动内需市场的政策仅针对个人消费者,会受限于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家庭电子信息产品的保有量及淘汰速度,难以促使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长期保持在55%以上的出口依存度有实质性下降。而且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还有着提前激发市场需求、透支消费者未来消费的巨大隐患,失去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支持的计算机行业和家用视听设备行业在2012年1~9月的内销产值增速上,分别比2011年同期减少了31.4%和9.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行业内销产值为负增长(-2.0%)。
  另一方面,将政策仅投向个人消费者会忽视生产者市场和行业应用市场在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生产者市场的内需在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配套,如引导国产整机要更多地采用国产芯片;行业应用市场的内需在于行业应用推广,如鼓励装备、工控、金融、电力等重要行业更多地采用国产电子信息产品、系统及设备。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更有利于我国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产业转移给中小企业带来生存压力
  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发生的产业转移与其他制造业门类并无本质不同,其动因在于东部地区各项既有比较优势的日渐消退,其前提在于中西部地区因经济社会大发展而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政策环境、金融物流、人才储备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改善。这不仅是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必经途径,更是众多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抢占区位优势、获取政策红利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如富士康向重庆和河南郑州转移产能等。但是,在目前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这种“自发”出现的产业转移趋势给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并因产业转移步伐的日益加快而体现得尤为明显。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基地,约80%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分布于此,随着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全国最低工资已平均增长22.8%,深圳已达1500元/月,该区域部分企业开始向重庆、四川、湖北、江西和安徽等地转移。但是能进行转移的企业都具有在产业链中影响力较强、与整机厂商联系紧密、议价优势较为突出等特点,对于大部分不具有此类特征的普通中小企业而言,不转移则面临着既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这往往也是企业的惟一优势;而转移则意味着远离了客户、市场和供应链,特别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并不足以与承接地政府谈定很多优惠政策。预计在2013年,该区域将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制造类的中小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甚而破产倒闭。
  推动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引导整合民间资本,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将在运作模式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尊重市场规律,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的产业发展基金管理运作经验,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点布局中前期成长型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企业。一方面与地方相关园区基地紧密合作,参股区域性投资基金,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序布局;另一方面参股社会资本,引导其科学合理有序地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部省共建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围绕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家庭、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加强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的纵向联系与整合,以产品为载体,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具体运营模式完善为目的,中央各部与省共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成效显著的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企业可独立生存及盈利为基础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集中资源提升各区域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充分利用“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支持符合产业集群主导发展方向、配套服务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改造,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社会组织构建,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间协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组织实施信息消费市场培育工程
  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出台半导体照明、计算机、服务器、太阳能光伏等节能产品的实施细则和准入措施。依托智能电网发展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加快推动太阳能光伏上网电价分区化和补贴来源配套化,以财政补贴、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离网应用与余电并网试点,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网络设备升级、带动信息服务市场扩张,以丰富多样、互动便捷的数字内容引领智能家电、移动终端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结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重大信息化工程,依托交通、环保、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支持和引导自主可控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
  依托“倍增计划”,在离散型、流程型行业分别建设试点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着力推进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系统及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和产品自给率。组织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数控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数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围绕纺织机械、中小型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高效节能产品等领域开展数控技术及产品的集成创新,在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区域开展数控技术及产品应用示范,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数控技术及产品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

.
江苏名牌网 江苏名牌事业促进会 版权所有
江苏名牌事业促进会,江苏名牌网,江苏省名牌网,江苏省名牌事业促进会 Copyright(c)2012 http://www.jsmp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统计:
苏ICP备150154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