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雾霾天气袭来,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机动车尾气上。在无锡,一家企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看到了机动车尾气处理的市场前景———那时“私家车”还没普及。这家企业就是威孚力达,因“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技术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三家无锡企业,分别是威孚力达、沪宁钢机和凌志环保。从他们身上可一窥无锡企业的态度: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次要耐得住寂寞的“长跑”,同时也要“不甘寂寞”,加强合作,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更要将创新延伸到整个企业发展链条上。
创新要超前:十年亏损“磨一剑”
继2009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2012年再度捧奖———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公司在科技创新上的收获可见一斑。然而,外人并不知道,这家企业从1998年成立后,曾经历十年亏损。这份“耐得住寂寞”的态度,让威孚力达掌握了研发先机,也终于“守得云开”。威孚集团董事长陈学军介绍,威孚力达从事的后处理行业在经历了研发、培育市场的过程,最近五六年开始发力,不仅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产品进入了所有自主品牌汽车的制造。
尾气处理,这个在1998年尚未进入公众视野的行业,今天得到了更多关注。发力较早的威孚集团,在新技术研发的前瞻性上打出漂亮一击。“以应用型技术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说明了行业的创新空间。”如今,“早走一步”的威孚力达已是国内的行业老大。说到科技创新的经验,陈学军说,“没别的,适度超前的考虑,看准行业后老老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
创新要合作:发挥产学研“合力”
企业科技创新,“单打独斗”已然行不通。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人”一栏中,体现出强烈的“协同创新”意味,显露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路径。
无锡企业也是如此。威孚力达的获奖项目是与潍柴动力、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合作而成。“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城建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的合作项目。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与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共同研发的“低C/N比城市污水连续流脱氮除磷工艺与过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去年全国环保行业污水处理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开放,是当前一个企业也是一座城市应有的创新态度。获奖企业中多建有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乃至院士工作站。据悉,在过去一年中,我市已与全国26家高校、科研机构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1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院士工作站达到91个,“7+1”产学研合作攻关37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1200多项。
创新要市场:第一时间参与客户研发
企业创新是系统工程。科技部门人士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创新是指技术和控制质量及成本;如今这一理念已然升级,那就是把客户纳入到创新体系中。“我们要第一时间参与到客户的研发中去。”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说,现在科技创新的竞争点位已经向前移动,需与客户共同创新。客户的高要求蕴含着科技创新的推动力。沪宁钢机是国内知名的大型钢结构制造安装企业,2005年从全球竞争者中胜出,拿下“鸟巢”钢构工程大单。据悉,这家企业承建的国内外大工程有200多个,包括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连获16个“鲁班奖”。而威孚力达目前与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开展联合开发,在汽车制造商的研发过程开始就开展配套合作。
与客户共同创新或意味着一定的市场优先权。经济界人士表示,如今新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第一时间”参与到客户的研发中,成功后将获得优先配套权,在价格和市场份额上都有一定保障,也意味着产品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