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名牌网。今天是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政策法规 权威查询 会员单位 名牌研究 质量安全 联系我们
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前公示
声明
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绿色建材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
4月8日开始报名!东南大学202
 您现在的位置:政策法规 >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点击数:4769 【字体: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969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指导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等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制定本实施意见。本意见实施期限为20092012年。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当前,我省工业经济正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调整和振兴的重大机遇。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进取意识,坚定信心,创新克难,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主攻产业结构调整,主攻自主创新,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努力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到2011年,如期实现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到2012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4%,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产业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2万亿元,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9000亿元、60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35%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1万件、授权量达到4.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万件以上、授权量达到3000件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其中中国世界名牌产品6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江苏名牌产品2000个,中国出口名牌60个、江苏省出口名牌150个,中国驰名商标20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50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0%

5.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建成一大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为支撑,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

1.主攻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组织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力争到2012年,在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制造与应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重要技术标准与科技服务等领域,突破800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推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核心部件或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围绕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加快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重视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引进研发机构和地区营销总部,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强做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推进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软件、集成电路、石化、农用化工等15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推进风电设备、光伏、化学药物、生物技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14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提升纺织、轻工、冶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品牌服装、家用纺织品、优特钢等10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围绕重点产业组织实施100项重点项目,编制20092012年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加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力度,促进重点项目建设达产达效。到2012年,重点产业链的优势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3.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在集成电路、工程机械、计算机系统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医药材料、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建设40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5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为目标,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各种创新要素,促进科研活动与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到2012年,基本建成南京高新区“三创”载体、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等5个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区,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00家,孵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

4.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重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提高发明专利的比重,推动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创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完成2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省级以上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

5.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加快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千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到2012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其中2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6.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沿海沿江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广告、策划、物流、售后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二)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立足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加快实施万亿元级产业、千亿元级集群和基地、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加快实施万亿元级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的目标,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调整和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瞄准国际产业发展的高端水平,引进200项国际尖端技术项目,实施100项重大产业项目、300项重点技术引进改造项目,千方百计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项目落户江苏,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到2012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万亿元、4.5万亿元和1.4万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00亿元、4000亿元、2500亿元和2500亿元;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5万亿元、1.3万亿元、1.3万亿元和3500亿元。

2.加快实施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培育工程,推动集约发展。以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强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四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载体功能,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到2012年,建成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820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及151000亿元级工业园区;培育发展徐州工程机械、昆山模具制造、无锡工业设计、常熟服装、南通家纺、淮安盐化工、宜兴电线电缆、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杭集日化、戴南不锈钢制品等100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10个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现代通讯、光纤光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照明、环保设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100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3.加快实施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进一步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鼓励钢铁、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资产重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强做大。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到2012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88家,其中超500亿元企业16家,超千亿元企业6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大力推进产业品牌化。以打造品牌强省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增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1.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运作方式,制定实施品牌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江苏名牌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制订鼓励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重点引导骨干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服务业企业注册商标,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到2012年,全省工业企业国内注册商标年均新增1.5万件,国际注册商标年均增长20%以上。

2.加强品牌创建服务。深入推进质量振兴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鼓励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订。加强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光伏产品、网络信息产品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和不锈钢、皮革橡胶等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到2012年,新建国家级检测中心10个、省级检测中心15个;新设立国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2个,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和工作组70个。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提升企业市场信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商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商标管理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商标管理规范化工程。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品牌战略专题培训,帮助企业制订品牌发展规划。发布《江苏省品牌战略实施纲要》,引导专项资金优先向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倾斜,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注册商标的企业,各级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3.依法建立品牌保护机制。积极推动品牌省内外互认、互保,帮助企业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加强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品牌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商标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商标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

(四)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倒逼机制,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列入国家和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的单位,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监督检查。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选择重点企业,组织实施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上工业项目全部入园进区。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装备再制造、废旧轮胎橡胶、废旧电池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组织编制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产业升级目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2.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每年对500个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到2012年,纳入强制审核范围的重点排污企业分期分批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太湖、淮河、南水北调东线、沿江、沿海等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10大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攻克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100项潜力大、应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扶持10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和提标改造。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等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和工艺,重污染、高物耗以及产生严重有毒有害物的产品、技术和企业,限期予以淘汰。在控制排污总量的基础上,坚持有保有压,调整结构,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推进第二轮小化工整治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组织实施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督查考核。联席会议由省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省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前由分管秘书长协调会议有关事项。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和推动本地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的实施。省政府每年对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优化增量、整合存量、上下联动”的原则,设立省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引导存量资金支持工业调整振兴,省级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向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倾斜。各市、县(市)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鼓励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和信托债券。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社会资本入股、财政投入等渠道,扩大资本规模,形成覆盖全省的担保网络。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对符合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技术进步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给予优先安排,环评实施高效审批。

(三)培养引进人才。在大力培养和用好省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契机,通过企业为主、政府资助,实施我省重点产业千名高端、百名世界级人才引进工程。为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有特殊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培训。到2012年,培养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1000名、企业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才10000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积极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四)坚持依法推进。抓好与工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推进《节约能源条例》、《企业技术进步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修订与制定。

(五)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并实施《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行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交由行业协会负责,充分发挥工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现有行业协会进行调整重组,鼓励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建立完善行业协会有偿服务制度。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行业自律,积极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各地和省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省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和具体考核办法,认真组织落实。

附件:1.主要目标年度计划安排

2.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产业链和发展重点

3.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

4.超百亿元企业培育发展计划

5.中国名牌产品培育计划

6.中国驰名商标培育计划

7.商标国内、国际注册计划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附件1

主要目标年度计划安排

指 标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指标值

全国

位次

指标值

全国

位次

指标值

全国

位次

指标值

全国

位次

指标值

全国

位次

全社会研发投入(亿元)

540

2

620

2

740

2

900

2

1100

2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1.8

1.9

2

2.1

2.2

专利申请量(万件)

10.5

1

12.3

1

14.5

1

17

1

20

1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万件)

1.99

3

2.3

3

2.7

2

3.18

2

3.7

2

企业专利申请量(万件)

5.8

1

7

1

8.1

1

9.4

1

11

1

专利授权量(万件)

3.75

3

4.4

3

5.2

2

6

2

7

2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件)

0.26

4

0.3

4

0.36

3

0.43

3

0.5

3

企业专利授权量(万件)

2.3

3

2.8

3

3.5

3

4.1

2

4.9

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28

29

30

31

32

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

46

48

50

52

5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亿元)

1.48

3

1.7

2

1.9

2

2.1

2

2.4

2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万亿元)

6.3

2

7.3

2

8.5

2

10

2

12

2

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销售收入比重(%

24.6

26

27

28.5

30

超百亿元企业数(家)

90

2

100

2

120

2

145

2

170

2

中国名牌产品数(个)

238

4

340

3

400

3

450

2

500

2

江苏名牌产品数(个)

1650

1750

1850

1950

2000

中国驰名商标数(个)

104

3

128

3

152

3

176

3

200

2

江苏省著名商标数(个)

1750

1900

2100

2300

2500

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26

27

28

29

30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4.4

4.6

4.6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

4.1

3.6

3.6

COD排放量削减率(%

3.3

3

3

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

213

218

225

230

235


附件2

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产业链和发展重点

行业

划分

行业

名称

关键产业链

重点发展方向

1

软件

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推进工业软件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在开发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等方面取得突破。

2

集成电路

重点发展设计业,巩固提高封装和配套材料业,构建高性能芯片开发平台。在提高多芯片集成制造能力和封装测试及材料配套水平等方面取得突破。

3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

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专用设备与系统,开发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和相关网络协议。在发展笔记本电脑、高性能主机、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下一代网络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4

通信设备

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高标准移动通信系统与终端、大容量智能光网络和光节点设备、超高速大容量传输、接入和交换设备。在开发数字集群、无线接入、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光通信及配套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5

数字视听设备

积极参与信息家电各种标准的制定。以家庭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加快数字家庭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平板显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激光视盘机、蓝光DVD方面入手,大力推动视听产品的网络化发展,有效带动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技术融合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各类手持式和便携式数字音视频娱乐类产品及其关键件的产业化,推动数字视听产品及家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装备制造

6

工程机械

建设国内最先进、具有国际影响的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做强做大一批核心企业,确立徐工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在行业中的排头兵地位。做精做优一批配套企业,力争在发动机和工程车辆底盘等重大核心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重点发展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旋挖钻机、大吨位装载机、平地机、振动压路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高等级路面养护机;大型搅拌设备、大型建筑施工机械;高速电梯、登机桥及现代物流装备,发展微型工程机械等特色产品。

7

船舶与海洋

工程装备

推进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转变,形成造船能力超千万吨、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链。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向品牌化、批量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船型;推进标准化内河船。加快进入海洋工程领域,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配套产品,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和关键零部件及船用辅机研发制造方面取得突破。

8

新型电力装备

研制新技术、高参数电力装备,加快开发高技术产品。在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高压和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特高压绝缘子、成型件等关键配套产品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9

轨道交通装备

提高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和线路车站系统综合配套水平,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车辆制造、信号和通信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在新型高速列车、城市轻轨、城际列车、地铁车辆等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取得突破。

装备制造

10

数控机床

提高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加工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的自主创新和制造能力。在高档数控系统、高速电主轴、高速高精度滚珠丝杆及滚动导轨、数控刀架和转台等高精度、高性能功能部件,以及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数控刀具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11

工业自动化设备

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测量、分析仪器,以及高性能传感器、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仪表、精密监测和计量仪器等,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12

国防军工装备

以大飞机项目为契机,建设国内最主要的机载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国内技术水平最高、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雷达设计、开发、制造基地,以及国内最高水平的指挥控制系统研发基地,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13

汽车

发展乘用车(轿车、MPVSUV等);开发大型、安全、环保、舒适的公路客车、豪华旅游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和BRT城市客车、环保型双层城市客车和重型卡车等,提高车身开发和底盘开发及匹配能力,提升客车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提升江苏专用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建设汽车零部件共性研发平台,推进汽车零部件集聚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高标准、高技术水平的汽车发动机、汽车自动变速箱、车桥、轮胎、汽车空调及散热器等汽车部件。

14

石油化工

发展新型绿色制造技术,提升大石化生产技术水平,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原油炼制——芳烃、乙烯——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生产体系和基础化工原料——基本有机化学品——专用化学品产业链,延伸开发特种、专用精细化学品和关键中间体。

15

农用化工

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的农药原药新品种,积极发展生物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比重;改造提升大中型化肥生产装置,在提高复合肥、尿素和专用肥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

16

风电设备

提高配套零部件的系列化水平,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在解决大型轮毂铸件、回转支撑、树脂材料、齿轮箱、桨叶、控制装置、变频变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在2MW及以上大容量风电设备等核心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17

核电

加快由外围设备向核心部件、专用设备和特殊材料转变,提高核电整体配套能力。

18

光伏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拓展应用市场。在高纯多晶硅材料制造、薄膜电池、光伏玻璃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应用、关键生产设备和系统集成的自主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19

化学药物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医药创新体系。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加强天然和合成化学创新药物研究、晶型药物的工艺过程控制、新型给药系统的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开发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推进抗肝炎药、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等治疗重点疾病的化学创新药物和重大品种原料药与特色药物中间体的产业化。

20

现代中药

加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及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

21

生物制剂

研究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和疫苗等生物医药制品、生物基大宗化学品、生物农药、生物柴油、生物有机肥料等新型生物产品,鼓励发展沼气和生物质气化发电、能源植物培育,开发应用畜禽重要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和快速诊断新技术、水产优良野生品种资源的驯化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在生源性分子制剂、重组人胰岛素、人尿激酶原、人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新型生物添加剂、新型工业酶制剂、转基因动植物制药的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2

微电子材料

加快发展12英寸以上的硅单晶及外延材料等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在8-12寸硅片、化合物半导体、碳化硅单晶材料、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芯片及模块、中小功率智能模块、5英寸以上大功率晶闸管、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3

光电显示材料

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品、彩色滤光片、偏光板、玻璃基板等关键材料与器件。在TFT液晶显示、PDP等离子显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FED场致发光显示、LCoS硅基液晶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用玻璃基板、偏光片、滤光片、液晶、发光材料等关键材料和器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4

半导体照明材料

加快发展大直径砷化镓、锗硅超晶格材料及器件。在第三代(高温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高亮度外延片、蓝宝石衬底、大功率LED芯片及散热器件、新型稀土发光材料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5

功能陶瓷材料

加快发展高性能陶瓷、陶瓷——金属复合材料、连续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陶瓷和光学陶瓷材料与器件。在陶瓷刀具、陶瓷密封件、陶瓷轴承、纺织瓷件、功能性陶瓷涂层、陶瓷镀膜材料、高温超导陶瓷,IC 基板、瓷介电容、电阻、电感、谐振、滤波器、压电陶瓷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6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加快发展风电设备部件和交通设备配套零件所需的新型复合材料。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芳砜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无碱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用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7

有机硅和有机氟

加快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在硅油、硅烷偶联剂、硅橡胶、硅树脂、氟塑料、含氟聚合物、芳香族氟化物、含氟农药、含氟医药及表面活性剂、氟氯烃及代用品、锂电池电解质、空调用制冷剂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28

纳米材料

加快发展功能性能源、环保、生物医用纳米新材料。在纳米级金属和氧化物、纳米碳化物、纳米氮化物材料的低成本工业化制备技术和纳米粉体的分级、分离及表面改性技术,以及在催化剂、传感器、涂料、纺织、摩擦材料、封装材料及医疗保健品等产品中的应用上取得突破。

29

新型环保设备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备、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烟气脱硫脱硝设备、气力输送设备、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环保材料与药剂。

纺织

30

新型纺织原料

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加大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在发展PXMEGCPL等化纤原料,加大对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31

品牌服装

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在优势企业的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32

家用纺织品

提升家用纺织品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力。在推进配套高档家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将各种新型适用纺织原料用于研发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33

产业用纺织品

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在发展蓬盖类材料、多种网类织物、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包装材料、医疗卫生保健材料、低压管道的新型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


34

板管材

实施钢材精品战略,加快发展市场短缺的板、管、带材。在发展造船板、管线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耐磨板等宽厚板,镀锌板、彩涂板,中板、冷轧薄板等专用板材和轴承管、高中压锅炉管、系列不锈钢无缝管、石油管、球墨铸铁管等板管材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35

优特钢

实施“特转精”战略,加快发展钢纤维、钢帘线、易切削钢等名优特钢产品。在发展汽车专用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和高速工具钢、模具钢、系泊锚链钢、油井管坯钢、高压锅炉管坯钢等特钢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36

高档金属制品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金属制品精品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在发展钢帘线、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大桥钢缆、优质航空钢丝绳、汽车及船用不锈钢丝、不锈钢绳等高档金属制品方面取得突破。

37

有色金属深加工

发展深加工高精度铜铝板、管、带、箔,发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在增强高档涂层铝箔、包装用高档铝箔、优质铝板带等铝材加工产品和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等铜制品,加大稀土金属、合金、纳米、永磁材料等稀土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等方面取得突破。

38

名优新特制品

开发多功能、复合型、环保化、高科技产品。开发高创汇、系列化五金制品,提高品牌自行车、特色工艺美术品附加值。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家用电器、节能型光源、日化、名优烟酒,加强食品工业专用安全优质原料、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开发,降低吨纸用水量、开发低污染制浆和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档文化和包装用纸的生产水平,开发高性能改性塑料、降解塑料、工程塑料制品等。

39

新型建筑材料

构建“优势突出、产业集中、规模适度、集约发展”的产业布局,开发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和建通窑处理工业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利用废油、废轮胎等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新技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的配套化和系列化。开发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玻璃纤维筋材、建筑用玻纤屋面防水基材、墙体用玻纤织物。发展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抗菌型的新型建材与制品,加快发展新型轻质建材、高效保温复合材、新型塑料管材管件等。


附件3

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

2009年起,力争用4年时间,突破800项制约江苏发展的关键技术,集中抓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重大战略产品:电子与信息领域(19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9个)、新能源与节能领域(13个)、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17个)、新材料制造与应用领域(20个)、高科技农业领域(10个)、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领域(8个)、重要技术标准与科技服务领域(4个)。

科技成果转化:电子与信息领域(63项)、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28项)、新能源与节能领域(53项)、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104项)、新材料制造与应用领域(82项)、高科技农业领域(44项)、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领域(26项)。

关键技术难题:电子与信息领域(166项)、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51项)、新能源与节能领域(109项)、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152项)、新材料制造与应用领域(141项)、高科技农业领域(95项)、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领域(58项)、重要技术标准与科技服务领域(33项)。


附件4

超百亿元企业培育发展计划

20092012年) 单位:家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合计

188

44

27

6

24

37

16

2

4

1

8

12

6

1

冶金

22

2

7

5

4

1

1

2

电子

33

5

5

1

2

18

1

1

石化

18

5

2

2

1

2

2

3

1

机械

32

2

5

1

7

2

6

1

3

3

2

纺织

12

5

6

1

轻工

14

2

1

2

3

1

2

2

1

医药

2

1

1

建材

1

1

商贸

31

16

1

8

3

3

建筑

8

1

5

2

其他

15

10

1

2

2

注:500亿元以上企业,南京9家,无锡3家,徐州1家,常州1家,苏州1家,盐城1家。1000亿元以上企业,南京3家,无锡1家,苏州1家,盐城1家。

附件5

中国名牌产品培育计划

20092012年) 单位:个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合计

500

60

80

10

60

110

60

5

8

20

35

30

20

2

机械

120

10

20

6

20

20

12

2

3

3

8

12

4

 

纺织

95

10

16

 

6

29

20

 

 

5

5

2

2

 

轻工

60

5

15

 

6

11

4

 

 

5

8

5

1

 

食品

45

5

1

2

5

12

9

1

2

1

3

1

2

1

化工

45

10

7

 

6

8

1

1

 

2

5

2

3

 

农资

35

6

1

2

3

5

4

1

2

1

3

1

5

1

电子

25

4

4

 

3

6

4

 

 

 

1

2

1

 

冶金

20

3

6

 

3

5

2

 

1

 

 

 

 

 

林业

15

1

2

 

5

5

 

 

 

 

 

2

 

 

建材

15

2

2

 

 

5

2

 

 

 

1

1

2

 

环保

15

2

4

 

1

2

2

 

 

3

1

 

 

 

医疗

机械

5

 

 

 

2

1

 

 

 

 

 

2

 

 

体育用品

5

2

2

 

 

1

 

 

 

 

 

 

 

 

附件6

中国驰名商标培育计划

20092012年) 单位:件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合计

200

20

25

10

25

40

15

5

5

10

15

15

10

5

机械

59

5

10

3

8

2

7

1

1

4

6

6

5

1

轻工

48

7

2

3

2

16

2

2

2

1

4

4

2

1

纺织

38

3

7

1

5

14

2

1

3

1

1

化工

20

4

1

5

2

1

2

3

1

1

冶金

13

2

2

1

1

1

2

3

1

医药

6

3

2

1

建材

3

1

2

其他

13

4

4

3

1

1


附件7

商标国内、国际注册计划

20092012年) 单位:件

项目

年度

全省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国内注册商标数

2009

15000

2000

2400

500

1500

3000

1200

300

300

500

1000

1000

1000

300

2010

15000

2000

2400

500

1500

3000

1200

300

300

500

1000

1000

1000

300

2011

15000

2000

2400

500

1500

3000

1200

300

300

500

1000

1000

1000

300

2012

15000

2000

2400

500

1500

3000

1200

300

300

500

1000

1000

1000

300

合计

60000

8000

9600

2000

6000

12000

4800

1200

1200

2000

4000

4000

4000

1200

国际注册商标数

2009

151

7

24

12

14

19

12

1

12

10

12

12

14

2

2010

180

8

29

14

17

23

14

1

14

12

14

14

17

3

2011

217

10

35

17

20

28

17

1

17

14

17

17

20

4

2012

260

12

42

20

24

34

20

2

20

17

20

20

24

5

合计

808

37

130

63

75

104

63

5

63

53

63

63

75

14


主题词:工业 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430日印发


.
江苏名牌网 江苏名牌事业促进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 http://www.jsmp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统计:
苏ICP备150154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