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名牌网。今天是
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政策法规 权威查询 会员单位 名牌研究 质量安全 联系我们
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前公示
声明
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绿色建材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
4月8日开始报名!东南大学202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返回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25省地市发力 中国进入迈向材料强国关键期
点击数:414 【字体:
        由工信部原材料司编著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公开发行,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为报告题写了书名。
  为深入掌握全行业、各地、各重点产业基地的年度发展情况,工信部原材料司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对2011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该报告紧扣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从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概括分析了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各地新材料产业年度动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重点企业发展情况等,并对部分新材料产业基地进行了分析。
  报告明确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和比较优势,正处在向材料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各地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有25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
  新材料成各国发展重点
  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为了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材料作为产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保证国防安全的重要推动力。发达国家新材料领域呈现出基础研究受到重视,研发投入加大,研发经费集中于战略性重点领域,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在创新中作用突出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材料产业正逐步向新材料产业拓展。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新材料企业以前是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企业,它们利用积累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进入新材料行业。陶氏化学、德勤化工、赢创工业等一批大型跨国企业也开始了向新材料产品发力。如美国的化工企业正在扩大产品品种,转向生物医用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特种材料的生产,改变了化学工业的“夕阳工业”面貌,成为美国多种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的生产者。日本乐金化学株式,其主营业务是石化产品,但目前已经向电子材料等方面的业务进军。
  报告认为,世界新材料产业的主导者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商品化、生产制造等各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从企业形态来说,不仅有大型跨国公司,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许多大型跨国企业下有专门从事新材料产业的分支企业,这些分支企业依靠母公司的强大财力,研发制造的新型材料经常供本公司下游产品使用,如通用电气公司、福特汽车公司。
  报告总结了美国、日本、欧洲新材料企业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大。如巴斯夫2011年销售收入为856亿美元;日本住友金属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为14733.67亿日元。二是企业研发能力强。欧、美、日企业均投入大量财力进行研究开发,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杜邦公司平均每年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就高达13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集中精力专攻技术原创性的项目。三是产业链发达。经常在本国内就形成了产品研发、中间产品、终端用户的完整产业链。
  25省地市发力新材料产业
  报告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引领我国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部分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日益提高;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产业不断集聚,区域特色明显;对外合作加强,国际地位提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新材料产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超过6500亿元,2011年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3%。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与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诞生了对位芳纶、第三代汽车钢、高强铝锂合金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累计创建了32个新材料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逐渐发展壮大。 
  各地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据统计,有25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北京、黑龙江、浙江等19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或专项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2012年,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源能源环境制约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新材料产业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新材料基地快速崛起
  报告指出,为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产业链的培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材料产业基地正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自1995年6月,海门被第一个列入火炬计划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来,新材料产业基地遍地开花。截至2011年年底,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批准建立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已达到129个,包括7个高技术产业基地、32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9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广泛,主要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 
  我国新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在空间布局上基本上兼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产业基地特色鲜明。但尽管我国新材料基地总体发展较快,新材料基地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基地缺乏宏观规划和引导。很多集群缺乏合理完善的市场定位、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规划和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盲目粗放发展。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材料简单加工的生产环节,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基地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道路、通信、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集群的集约化发展,限制了集群的效益水平。
  同构性问题加剧内外竞争。基地内部和基地间的产业同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新材料产业基地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往往有很大的重复性和相似性,加剧了各个基地之间的竞争。基地内部产品结构同化,企业技术水平相似,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成本增加。随着各个集群产业辐射范围的扩大,这种恶性竞争必将愈演愈烈。
  产业链条缺失导致竞争力不足。部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根据下游市场需求孕育而生,对于新材料的上游供应(石化原料、钢铁、稀土等)考虑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和产业关联性不强,也导致新材料基地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和比较优势,但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工信部原材料司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130多种材料中,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到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新材料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光伏产业链“硅材料提纯—硅晶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为例,产业链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大,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缺失,所以我国多数企业以价值链低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为主要业务,作为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我国尚处于有规模无技术的局面。 
  产学研用体系仍待完善。为了促进新材料发展,完善产业链条,需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我国在产学研用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学研用体系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缺乏对新材料的清晰认识。由于新材料涉及行业较多,品种门类较多,专业性较强,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新材料的认识模糊不清,往往对某一材料是否属于新材料存在疑问。另外,由于发展阶段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东、中、西部对新材料的理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加大了新材料统计工作的难度,也对后续新材料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报告最后还对中国新材料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
江苏名牌网 江苏名牌事业促进会 版权所有
江苏名牌事业促进会,江苏名牌网,江苏省名牌网,江苏省名牌事业促进会 Copyright(c)2012 http://www.jsmp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统计:
苏ICP备15015466号